您的位置:首页> 数据 > 正文

积极课堂情境具有共通性、迁移性、结构性和体验性

2021-09-14 15:12: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情境教学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流形态,现实呼唤积极的课堂情境。积极课堂情境是指课堂上由熟悉的外在事物引起的学生心理状态正向变化的场域,积极的课堂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本源意义回归,也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价值取向。

积极课堂情境具有共通性、迁移性、结构性和体验性的特征。情境的共通性取决于情境的熟悉度、情境的可感性和情境的教育性,情境的迁移性取决于情境的相关性、情境的多样性和情境的开放性,情境的结构性取决于情境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组织性,情境的体验性可以通过深度体验、真实体验和超越体验来观察与界定。

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伪积极、虚积极的课堂情境,根本原因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情境素材选择的随意性影响了共通性,表现在情境素材对学生学习生活关照不真切、情境素材与学生情绪情感联系不紧密、情境素材与教学内容欠缺相关性。二是情境形式呈现的简单化阻碍了迁移性,表现在情境内容的纯粹性、情境呈现的“套路化”、情境问题的封闭性。三是情境设计视野的局部性影响了结构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情境题材不一、情境设计缺乏“连续剧情”、情境之间缺乏逻辑性。四是情境实施方式的功利性弱化了体验性,主体表现在内容弱化导致体验意义虚化、形式喧嚣导致情感体验窄化、活动泛化导致思维体验浅化。

实施积极的课堂情境需要逐一把握课堂情境的构成要素,准确厘清积极课堂情境的基本特征,在理清基本要义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加以推进。主要应做到四个转变:一是情境内容由选择向选编转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情境要成为课程内容的真实载体,另一方面情境要成为价值观依附的现实载体。二是情境形式由迎合向融合转变,主要表现为情境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情境形式与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融合。三是情境结构由个例向整体转变,主要表现为情境主题的单一性和情境结构的连环性。四是情境功能由辅件向主件转变,主要应做到将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将超越体验作为积极教学的目标指向。

(作者系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海门新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